救人的药厂为何沦为害人的污染制造者?药企缘何治不了自己的病?是标准问题还是监管问题?专家表示,除了现行环保政策和标准在各地要“落地有声”,对制药行业的监管还需要进一步完善,尤其在对企业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理上。
药企问题不断,突显出政策与标准的落实乏力。如若环保部门由专家主政,会不会有所改善,这是不少人关心的话题。
近日,一则消息不胫而走,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或履新环保部部长。消息一出,立即引起行业热议。有环保业内人士表示,环保由专家而非政客主政,可以干实事而非喊口号。陈吉宁能否成为“一位勇挑重担、改革创新的部长”,值得期待。
而真由专家主政环保,我国环保部是否能摆脱一直以来的尴尬呢?
“世界上有四大尴尬部门,中国的环保部就是其中之一。”现任环保部部长周生贤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,“职能交叉,造成执法主体和监测力量分散,环保领域多头执法问题突出。”环保大部制改革暂时搁浅,可见问题的复杂性。近日有消息透露,中央层面涉及生态环保领域机构或将调整。但从实际工作来看,治理污染需要更彻底的工作制度,与其收权在手,不如落实执法责任制到人。
与环保机构改革不同,我国税制改革的步伐一刻都不曾停留。2015年,税制改革提速在所难免,而环境保护税也势必成为今年的重头戏。
我国从2008年开始研究环境保护税,今年有望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。一旦开征,会给不同经济主体传递明确信息,企业只有进行技术改良,减少污染,才能将因污染产生的外部成本实现内部消化,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。但也有专家表示,环境保护税立法的过程涉及到财政部门、环境保护部门等,也涉及到中央和地方的关系,过程较为艰难,今年出台的可能性较小。”